1977年12月底,四川自贡仲权公社的大喇叭里传来了三声低沉的广播声音:
“地主分子卢定义赶紧来公社报到。”
听到这广播,附近的居民既好奇又担心。好奇的是,公社很久没有组织过什么活动,为什么现在突然叫他去呢?担心的是,卢定义因为家世不好,曾多次受到批评,今天广播的语气那么沉重,难道他又要遭殃?
不到半小时,心跳加速的卢定义赶紧跑到公社。他低着头,紧张得站在那儿报告道:
展开剩余84%“地主分子卢定义前来报到,接受教育。”
出乎他意料的是,公社的人并没有冷眼相待,反而面带微笑,友好地看着他。一个人甚至邀请他坐下。
卢定义紧张得不敢坐,低着头一直站着,直到他最害怕的公社革委会副主任罗先生开口说:“调查组的同志叫你坐下,你就坐吧。”
卢定义这才小心翼翼地坐到了长条凳的边缘,依然很紧张。看到他如此不安,一个微笑的同志走上前,对他说:“别担心,我们是来希望你配合工作。你认得这张照片里的幺叔吗?”
听到这话,卢定义突然有些激动:“你们是要找我幺叔吗?”
那位同志点点头:“对,我们这次是应中宣部和江西省委宣传部的要求,来调查秋收起义的总指挥,毛主席的战友——卢德铭烈士。”
那么,卢德铭烈士究竟有怎样的光辉历史?为何组织需要卢定义的帮助?
卢德铭,1905年出生在四川自贡,他有两个哥哥,父亲卢安炳经营一家盐店,积累了不少财富,家里土地丰厚。大哥卢德丰曾是国民党区长,是名副其实的地主,而二哥卢德成身体虚弱,靠收租和哥哥接济生活。与家里的哥哥们不同,卢德铭从小聪明且有反抗精神。
在白花高小读书时,卢德铭发现校长不仅吸食鸦片,还贪污学校经费,因此他与校长结下了深仇。有一次,校长竟然偷偷养了一只老母鸡在床下,准备款待客人。卢德铭知道后愤怒不已,趁夜把鸡偷走,第二天校长束手无策,只能尴尬面对。
尽管卢德铭的冲动性格不被家人喜欢,但他父亲的朋友颜湘甫却非常器重他。十一岁时,颜湘甫把女儿颜瑞琴许配给了卢德铭。
1921年左右,卢德铭从高小毕业,进入成都公学读书。在这里,他接触到了大量的马克思主义书籍,逐渐萌生了救国救民的理想。不久后,黄埔军校成立,卢德铭心怀爱国热情,毅然决定辍学参军。虽然父亲反对,他通过与父亲及老同盟会成员的沟通,最终说服了父亲,虽然因此错过了入学考试。
到了广东后,卢德铭先通过了解孙中山身边的心腹,再从远房亲戚卢思缔的帮助下,终于得到孙中山的亲自面试。孙中山对卢德铭的表现很满意,同意其加入黄埔军校。不到一年,卢德铭就成为了共产党员。
1925年,陈炯明叛变,卢德铭投入东征,担任探长,多次深入敌后侦察,为正面战斗提供重要情报。东征胜利后,他给家里寄去家书,表达了自己对战斗胜利的喜悦。接着,卢德铭加入了叶挺独立团,开始参与农民运动。
在北伐战争中,卢德铭表现出色,屡次冲锋在前,甚至在攻占武昌后,由于战功卓著,晋升为参谋长。随着革命形势的发展,卢德铭坚定了自己为人民、为革命献身的决心。
然而,1927年蒋介石和汪精卫的叛变让卢德铭感到深深的危机,他最后一封家书中告知家人,今后不能再写信,也不希望再收到任何消息。卢定义回忆,大哥看到家书后察觉情况不对,这也成为了他与卢德铭最后一次的联系。
卢德铭之后参与了南昌起义,虽然因故未能及时赶到,但他很快便投入了秋收起义的战斗。起义过程中,由于敌人过于强大,起义军遭遇重创,卢德铭带领部队四处突围。在这期间,卢德铭与毛泽东保持一致,坚决支持毛主席的战略决定。
在起义的最后阶段,卢德铭为保护部队撤退,英勇牺牲,年仅22岁。毛主席听到这个消息时,深感悲痛,痛呼“还我卢德铭”!
卢德铭烈士牺牲后,党一直未忘记他,为了寻找他的遗骸,历尽了多年努力。1977年,湖南省启动了寻找卢德铭烈士遗骸的工作。通过对老人的采访和历史资料的比对,最终确定了卢德铭烈士的牺牲地点——芦溪镇附近。
在寻找过程中,卢德铭的侄子卢定义的帮助不可或缺。他积极配合调查,提供了许多重要线索。最终,经过多次核对,确认卢德铭烈士的照片,并为纪念其英勇事迹,湖南省在1982年修建了卢德铭烈士纪念碑。后来,纪念碑又扩建成了秋收起义烈士陵园,成为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基地。
尽管卢德铭的遗骸无法找回,但他的精神和事迹将永远激励后人。他忠诚于党、忠诚于人民,为革命事业奉献终身,他的英雄事迹将永远流传。
发布于:天津市蚂蚁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